贵州省工信厅厅长敖鸿:把握关键任务 加强改革创新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在威宁长通新能源产业园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检验产品质量(贵州图片库供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贵州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省委、省政府“新春第一会”,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方向、路径、抓手。全省工信系统将深化落实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创新,以项目化抓落实的执行力,加快构建贵州特色现代化工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力支撑。

贵州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时至势成

2021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发展转型,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相继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工作要求,根据贵州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长远战略考量,完成新型工业化推进的顶层设计。

一是找准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省级主抓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建设“六大产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市县两级根据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基础精准选择主导产业,滚动实施主导产业“一图三清单”,即产业链图谱和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清单。

二是明确中长期的奋斗目标。围绕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提出“3533”奋斗目标,即到2027年,打造形成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能源等3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酱香白酒、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3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抓工业的方向路径。明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方向,按照集群发展思路,提出抓主导产业、抓龙头企业、抓产业链条、抓园区建设、抓要素保障、抓生态环保,形成新型工业化发展方法体系。

经过近年来的接续奋斗,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一些重点产业实现耦合发展,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幅提高,工业成为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是贵州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排头兵、主引擎。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省新型工业化专项组办公室作用,抓好已有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贵州特色现代化工业体系。

一是筑牢“六大产业基地”基本盘。把“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作为“省之大计”抓牢抓实,打造“3533”重点产业集群。推进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提质升级。以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永荣磷氟煤产业基地等项目为重点,推动磷、煤、氟化工耦合循环一体化发展。发挥贵州铝业集团作用,扩大中高端铝制品规模,推进锰、钛、硅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大做强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加快“电动贵州”建设,坚持“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布局、“原材料+回收”双路径并举、“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系统”双延伸发展,以高性能电池标准引领产品迭代升级,推动材料—电池—整车全链条贯通发展。推动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扩能增容。统筹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抓好当前煤电保供、未来电力供应与产业需求适配布局,加快煤层气页岩气增储上产,加强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升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支撑能力。强化重点场景打造、示范带动,培育发展工业大模型,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梯度培育智能工厂,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巩固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领先地位。加快重点企业扩能技改,优化产品结构,壮大优强企业舰队,全力帮助企业拓市场、去库存,不断提升“中国酱香 赤水河谷”知名度美誉度。培育壮大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加快推进2个国家重大产业备份项目建设,做强贵州航空产业城,推动国产大飞机配套产业在黔延伸布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重点支撑区。

二是深挖特色轻工产业发展潜力。发挥省纺织集团生态主导作用,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建设贵州轻纺城,壮大纺织面料、成品服饰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推动酸汤、刺梨、茶叶、辣椒、饮用水等生态食品产业做优做特。支持中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培育一批药食同源产品。

三是积极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贵阳贵安、安顺积极构建航空动力电池及材料、航空材料及零部件配套、整机低空制造产业链条,在市州层面重点打造一批“低空+”应用场景示范。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培育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打造一批大模型应用场景、重点行业数字化平台。加快发展新兴数据产业,释放工业数据资产价值,促进软实力变成硬通货。

项目化落实“5+3”工作机制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载体,构建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必须落实到项目上。我们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结合深化落实“5+3”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信系统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以项目建设之“进”,汇聚产业发展之“势”。

一是健全签约项目个性化服务机制。坚持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建立健全签约项目“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标准化服务体系。搭建“政府+专业机构+市场主体”综合服务平台,为项目落地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订单化服务。

二是健全重大项目省级领衔服务机制。由厅班子成员“一项一策”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清单管理、专人跟踪服务、专题督导检查,实现项目从谋划—储备—建设—投运—上规的全流程闭环服务。

三是健全重大项目动态监测服务机制。省级重点服务30亿元以上、市州重点服务1亿元以上、区县重点服务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时响应企业诉求,打通项目手续办理、落地建设、投产运营等各环节堵点断点。

四是健全重大项目问题会商化解机制。协同省新型工业化专项组成员单位,按月对亿元以上项目推进困难问题进行会商,清单化管理、台账式推进、责任化落实,统筹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问题。

(作者敖鸿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微信 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