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贵州省医用物资需求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口罩的用量激增。但是,当时全省仅3家口罩生产医用口罩企业,产能仅9.5万只,而当时每天仅医院就要消耗N95口罩25万只,更别提大量的社会防控需求,缺口十分巨大。
贵州卡布智能生产线,贵州最先进、单台产量最大(30万只)生产线
为解决抗疫口罩短缺问题,在全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物资(医药)保障组统筹指挥下,一方面动员各方力量大量寻求支持和采购口罩,另一方面,要求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立即行动,推动和支持我省现有口罩企业复产扩产,为全省抗疫提供更多口罩。
于是,一场快速推进我省口罩生产、迅速扩大全省口罩产能的战役打响了。
紧急动员 深入企业帮助复工扩产
“1月21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我们到清镇市贵州天使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调研,发现工人已经放假了,于是和企业领导商量,希望找回工人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汪家强告诉记者,好在天使公司的员工大多住在附近,1月22日起,开始生产了。
贵州耀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新建的生产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万事顺利。很快,一道大难题摆在面前了。贵州天使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只有不到15万只的医用口罩半成品,还没有生产口罩的包装及原材料。按照每天包装6万只口罩的速度,两天后企业将不得不停产。
物资(医药)保障组群策群力,动员远在天津的“贵州老乡”伸出援手,想方设法为天使公司购买熔喷布等原材料。为了保障原材料顺利运达贵阳,商贵阳市派专车专人与企业负责人深入河南等地采购原材料。
1月30日,为推动我省医用物资生产企业尽快复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全省12家疫情防控应急物资重点生产企业按照“一厂一组”方式,从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干部组成驻点帮扶小组,进驻12家企业进行帮扶,其中有4家是口罩生产企业。
在帮扶小组的帮助下,位于黔西南州的贵州骏江实业公司下属医用器材厂也召回全部员工,从大年初二开始24小时不停歇生产。“我们协调有关审批机构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好了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让企业很快开工生产。”驻点帮扶队员王益迁说。
贵州省工信厅动员省装备工业协会组成口罩生产设备专家“医生团队”,义务为企业提供“诊疗”服务。图为贵州安吉专家在调试设备
紧接着,遵义市汇川区的贵州遵义联盟医用器材公司和瓮安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弘鑫织造公司开始恢复生产非医用口罩。
4家口罩生产企业虽然开工,但产能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又积极动员和帮助企业扩能扩产。与此同时,企业也意识到是一个发展机遇,积极配合。
1月25日,贵州骏江实业有限公司新增2条生产线,日产量为4.8万只;3月又新增1条生产线,14日产量为10.8万只。2月6日,贵州天使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新增9条生产线,2月29日产量为63.44万只;3月13日又新增3条生产线,14日产量为99万只。
组织动员更多企业生产口罩
全省口罩生产企业即使满负荷生产,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和疫情防控增大的需求。1月31日晚,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邀请省内多家企业,共同协商如何生产口罩等急需防护用品,并动员一些非口罩生产企业转产生产口罩。
“我们采取上门动员和打电话动员等方式,跟企业讲社会的需要,讲产业的前景,讲政府的扶持等等。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动员,逐渐得到企业的认可,同意转产的企业越来越多。”物资(医药)保障组成员吴涛说。
贵州磷化集团专家团队正在调试
企业转产扩产会面临很多问题,资金、原材料、员工、运输、生产器械等等。为此,2月26日,贵州省正式出台支持新建口罩生产企业和现有口罩企业扩大产能的政策措施,对企业给予专项投资补助,优惠信贷支持,口罩兜底采购收储,提供生产配套支持,做好项目滚动申报工作,为转产生产口罩的众多企业吃下一粒“定心丸”。
2月4日,位于龙里县的卡布控股集团接受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组的动员,决定转产生产口罩。在开展口罩垫研发、技改的同时,通过省州县驻点干部积极协调贵州省外口罩生产设备制造商,与福建泉州一家口罩生产设备供应商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以最快速度购进省内最先进的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线。
“我们集团自2月5日开始生产口罩内垫以来,产品研发部门一直在不断创新,短短一个月不到,我们从口罩防护内垫(大众口罩巾)到一次性卫生口罩片,再到一次性非医用口罩,已经开发了4代产品。现在我们直接研发出了完整的口罩,并已取得生产许可。”卡布控股集团总经理肖蜀黔介绍说。
2月4日,毕节金海湖新区动员广东省东莞有关企业来黔合作建厂生产口罩,毕节市第一家口罩生产企业——贵州煌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于2月28日投产。
“园区第一时间帮我们找到这栋2000㎡的标准化厂房,接通水电路,免去前三年房租,还给我们开通运输原材料和设备的‘绿色通道’,让我们能够用很短的时间就建成投产。”企业负责任人刘义感激地说。
此外,还有贵州千叶药品包装公司转产生产医用外科口罩,采购5台医用口罩生产设备,还有惠水、凤冈、盘州等县市也动员了一些企业转产生产医用口罩。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0余家企业计划转产生产口罩。
贵州天使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口罩
为了帮助转产企业到厂设备尽快运转,3月初,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动员省装备工业协会组成专家团队分赴企业调试设备。3月9至14日,派出口罩生产设备“医生团队”198人(次)义务为企业“诊疗”服务62次。
贵州口罩供给将充分保障
通过动员和帮助企业转产,我省口罩生产厂家快速增加,产能迅速扩大。
“从1月24日到2月23日一个月时间,我省的口罩生产企业也从3户增长到11户,产能从9.5万只增加到135万只,实现了第一个跨越。”汪家强告诉记者,2月29日产量为172万只,3月14日产量为226万只。近期每天口罩产量都在快速增长,目前口罩产量可以基本满足省内的复工复学需求。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举,推动天使、骏江、鸿鑫等现有医用口罩生产企业满负荷生产;推动千叶、耀世、天苗等转产非医用口罩、订购口罩生产线和原料的企业加快落地生产,确保新增产能尽快释放。
下一步,随着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学校逐步开学上课、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等,预计全省的口罩需求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随着更多转产口罩企业投产达产,我省口罩生产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来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全省生产口罩的企业已经达到35户,日产能377万只,日产量为226万只。力争3月底,我省口罩日产量达500万只。
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我省口罩产业已经跨上一个新台阶,完全能够保障全省疫情防控的需要,为全省抗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数十家口罩生产企业的投产,我省口罩生产体系正在建立,一个口罩产业正在形成,并将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