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0014349/2021-3829209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1-11-12 17:27:46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文字解读:《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文字解读:《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十四五”时期是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造抢抓机遇,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奋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针对《规划》解读如下:

一、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狠抓产业链提升、技术创新引领、企业梯队培育、产业融合升级、智能绿色转型、开放融合协同,持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潜力产业上规模,新兴产业有突破。力争到2025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100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在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方向

产业布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优势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围绕贵阳(贵安)、遵义、安顺打造千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高端基础零部件等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基础扎实、公共服务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我省基础能源优势,重点在毕节、六盘水大力发展煤矿机械及配套产业,打造煤机产业集群。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积极在铜仁、“三州”地区培育发展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山地高效农机、旅游装备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装备产业园区。

重点产业方面。聚焦市场需求导向和前沿技术引领,做大做强我省具有基础优势、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2个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我省市场需求大、带动能力强的电力装备及器材、工程及矿山机械2个潜力产业,培育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山地高效农机、节能环保装备、旅游户外装备等特色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配套完善的贵州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航空航天。重点发展无人机及通用飞机、飞机与零部件制造、商业航天装备、北斗卫星应用,将我省打造成全国以航空、航天、航发、电子为核心的武器装备研发制造、维修服务保障战略后方基地。新能源汽车。坚持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围绕整车制造引领、核心配套支撑、科技创新赋能发展路径,以乘用车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客车、货车、专用车,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工程及矿山机械。着力发展特色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装备,适应山地地形、资源采掘的工程和矿山机械,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工程和矿山机械装备生产基地。电力装备及器材。立足电力资源优势,聚焦智能电网输变电需求,以绿色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此外,大力引进培育机器人、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山地高效农机、旅游户外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主导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聚焦飞机、发动机等航空航天优势产业,工程机械、煤炭机械、智能输配电等潜力产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增材制造、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标志性产业链,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引领能力。聚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和标志性产业链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新增10个以上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平台,先进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以上。采取“目录引导、揭榜挂帅”的方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拳头产品。

三是培育壮大优强企业梯队。一企一策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优势企业,力争培育百亿级龙头企业5户以上,50亿级骨干企业10户以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是深化产业融合渗透延伸。按照“精核心、强协作、拓领域”的思路,推动军民协同发展,壮大民参军企业;围绕“四化”高质量发展需求,发挥装备制造业基础性支撑作用,推进产业跨界融合、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培育发展山地农机、食品加工装备、化工装备、智慧酿酒装备等产业。

五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延伸。建立健全制造业服务化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众包设计、远程诊断、远程维护等新业态新模式。

六是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速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力争建设10个以上新技术应用智能场景,遴选推广50个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推动1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以产业集聚区、优势产业链为重点,支持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龙头企业牵头搭建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推动在重点行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开发绿色产品,延伸再制造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继续发挥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持续完善省、市(州)、县(区)三级联动的产业会商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专班力量,建立产业专家团队,支持省装备制造业协会能力建设。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新资金投入模式,畅通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装备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探索建立首台套装备及新产品推广机制,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示范,推动高端装备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

三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扎实落实省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和干部职工联系服务企业制度,用足用好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大突破的综合性政策措施,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切实减轻企业综合负担。

四是强化产业精准招商。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创新招商引资模式,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健全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库,规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具备引领性、前瞻性、标志性的重大整机及关键零部件项目,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动力。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研发、生产、营销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分业分类建立装备制造人才数据库。

六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完善装备制造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提升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七是抓好规划实施监督。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责任机制,有关市(州)及重点开发区要切实落实抓产业抓项目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专班要强化跟踪督导,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