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在我省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争取国家对贵州钠离子电池产业布局的支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3-2030年)》,将钠离子电池产业纳入规划布局。同时,为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相关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进行了详细汇报,有关司局对我省总体规划、钠离子电池产业布局等给予积极支持。此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还拜访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等,通过协会平台争取国家支持钠离子电池等产业布局。
二、积极搭建钠离子电池产业链
(一)明确总体规划。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的《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明确支持企业进行钠离子电池补钠、钠离子电池制备以及“钠-锂混合”电池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体系,推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材料、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用软碳、硬碳材料等。
(二)加快产业布局。集中要素资源支持钠离子电池材料项目建设,目前,全省规划建设钠离子电池及材料项目3个,总投3.51亿元。其中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8000吨钠离子电池前驱体生产线,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具备1.2万吨钠离子正极材料生产能力,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布局年产10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
(三)积极引导转型。强化与重点企业对接,积极争取贵州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贵州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生产线。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聚焦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环节,围绕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开展精准招商。一是提出延链补链强链系统思路。针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客观存在的缺链、断链、下游产业规模偏小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广泛听取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重点企业意见,编制《关于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环节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精准提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方向和措施建议。二是举办专场招商活动。4月中旬,在浙江杭州举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投资机遇座谈会,并赴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时代大业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招商引资考察。三是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精准招商。正与伊维研究院、中国电池网等机构对接,借助第三方力量精准掌握钠离子电池等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维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等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动态和投资需求,及时开展精准对接工作。
四、加快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平台构建
(一)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由贵州磷化集团牵头,宁德时代、比亚迪、中伟新材料、贵州大学等业界骨干企业共同参与,2022年11月成功组建国内首家省级新能源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支持贵州大学联合相关企业申报贵州省钠离子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
(二)积极推动检测平台落地布局。贵州梅岭电源公司启动建设新能源电池第三方检测平台,正在加快产业体系构建。
(三)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性前沿技术创新,夯实“贵州省电池用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将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纳入新一轮省级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指南内容,培养专业钠离子电池及材料产业专业人才。已连续两年将钠离子电池材料研发及中试应用内容纳入省科技厅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指南重点支持范围。
(四)积极培养专业人才。目前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高校在新能源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钠离子电池及材料的相关知识点,为培养钠离子电池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后续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吸纳意见和建议,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力争取得实效。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28日
(全文公开)
(联系人:刘云;联系电话:0851-86811206)
相关信息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40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7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2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