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其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聚才引才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设由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研发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原发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的建议
积极推动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配套,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做好技术支撑。
一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领域科技攻关内容列入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十件大事”和“十大成果转化”项目。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锂资源和磷、锰、铝优势资源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前瞻性开展磷伴生稀土等低品位伴生资源选冶技术攻关”要求,制定了科技支撑新一轮找矿用矿战略行动总体方案。布局锂资源、优势特色矿产资源等重大协同创新项目。锂资源找矿预测项目于3月29 日完成验收,共提交可供勘查的锂资源找矿靶区7个,超出原定 3-5 个靶区的预期,其中4个靶区已列入我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进行勘查。优势矿产资源智慧化勘查和特色矿产资源找矿预测项目,已初步建立稀土、钡、氟、锌锗等矿种成矿模式,圈定重点找矿预测区8个。
二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清单,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支持企业加快研发新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产业头部企业实施“高纯硫酸锰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性能镍钴锰动力三元材料应用示范”产业化示范重点项目。将低(无)钴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无酸六氟磷酸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磷系负极材料研发及中试应用等内容纳入指南重点支持范围。围绕新型负极材料、高比能全固态电池等开展基础性前沿技术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三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紧盯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组)要求,全力支持配合以磷化集团为核心组建国家级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全力支持贵州梅岭电源申报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已于3月15日获批建设。
四是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积极推进“科技入黔”。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纳入省政府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松山湖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内容,鼓励科研成果入黔转化。将“湿法磷酸副产品制备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应用基础研究”等内容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贵州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性前沿技术创新。
五是省教育厅近年共计立项建设电池材料产业相关领域科研平台四项。其中,重点实验室三项、工程研究中心一项,共计投入经费 200万元。2023年度省教育厅聚焦企业创新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遴选了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需求,形成了六项科技攻关榜单,涉及特色农业产业、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健康医药、大数据、生态环境保护等产业领域重点需求,涉及新能源电池产业领域共计两项科技攻关榜单,发榜企业为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源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投入经费合计 500万元。
二、关于“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制定出台政策帮助企业加快集聚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人才...."的建议
注重新能源电池材料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推动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一是全省实施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遴选培养贵州大学吴复忠教授等材料产业“十、百”层次人才 13 人,支持培养经费 1300 万元;组织开展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遴选培养贵阳学院严伟教授等材料产业青年科技人才 12 人,支持培养经费 240万元;支持建设贵州省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制造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省级创新人才团队 11个,支持团队建设经费 394 万元;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培养新能源电池材料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对获批新建站单位,省级财政一次性给予建站补助50万元,并向进站的全职和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连续两年每人每年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日常生活资助。
二是着力平台建设聚集吸引人才。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省校合作招聘活动,开通引才“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等落地贵州发展。借助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等重大活动平台协同联动定向引才,推动招才引智工作常态化开展。全省共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6家,其中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4家,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家,其中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4家。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为我省聚集、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多渠道引进人才。建立“技术榜单”引才聚才机制,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和领域,不定期凝练发布技术榜单,吸引省(境)外人才和团队“揭榜挂帅”。截至目前,科技厅已发布11批26个技术榜单,立项实施 13个重大科技项目,累计吸引省内外120余个技术团队参与揭榜。组织实施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支持贵州至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实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项目”等项目,引进意大利等国家材料领域高端国外专家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咨询。
四是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省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引进省(境)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黔党办发〔2023〕1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从省(境)外引进百名以上领军人才、千名以上拔尖人才、万名以上优秀人才,对引进人才给予住房、团队、项目、激励和奖励等方面的支持。根据《意见》,将新能源材料产业相关人才需求列入 2023年企业科技创新重点人才引进目录。
三、关于“在税收、职业补贴、科研投入补贴等方面出台差异化政策...”的建议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项目在我省建成投产。
一是启动实施《贵州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按照“分类施策、综合扶持”的原则,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统筹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政策,对企业及其技术团队,法人代表给予综合扶持。2022年对 226家规上工业企业给予奖补,奖补资金2.6亿元,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其中中伟新材料满足“年度研发投入增量超过1亿元(含),每家奖补1000万元”条件,同时满足“连续两年研发经费超过1亿元且排名前10强的",按就高原则奖补1000万元,并将定向安排一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与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二是围绕项目建设,开展科技服务。为推动磷酸铁、磷酸铁锂和六氟磷酸锂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多次开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重点征集宁德时代、比亚迪,贵州磷化集团、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安达科技、贵州裕能等企业的科技需求,推动形成上下游衔接紧密、产业链模块清晰的产业创新体系。组织龙头企业牵头申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
三是围绕龙头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将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安达科技纳入科技型企业进行管理,作为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目前两家企业已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中伟新材料获准进入《新能源汽车废旧退役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录,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具备该资质的企业。安达科技成为我省在北交所上市的第一家企业。
四是在职称评审方面给予支持。2014年起,打破固有的年度评审模式,为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组织开展“绿色通道”专项职称评审。为我省人才引进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全面修订我省各系列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设置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对专业门类多的职称系列出台针对性更强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或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探索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行职称申报举荐制和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人才职称评审专门办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将继续加快建设各类高新区、科技创新平台及载体,发挥平台聚集人才的功能,推动高端人才、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加速集聚,深入开展科技项目和人才项目“1+]”协同资助试点,强化人才、项目和平台类科技计划的衔接协同,推进育人才、带团队、促创新、建平台同步发展。深入推进产业重点人才和团队引进“123”计划,依托技术榜单“揭榜挂帅”等形式,以“项目+团队”等方式引育一批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亟需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和团队。组织实施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项目,支持企业大力引进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方面人才。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12日
(全文公开)
(联系人:石静珊;联系电话:18085005505)
相关信息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40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7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2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