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前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我省黄磷潜能助力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省磷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关心与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磷酸铁材料生产企业与黄磷生产企业耦合,鼓励用热法磷酸生产磷酸铁材料”的建议答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制印发了《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提出要结合资源分布特点,按照“一核两区”总体规划,聚焦“开阳-息烽、瓮安-福泉”磷矿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磷系、氟系电池产业带,打造千亿级磷化工产业园区,伴随以磷酸铁锂为代表的磷系新能源材料需求量剧增,磷酸铁需求上涨,势必会进一步推动磷酸铁材料生产企业与黄磷生产企业耦合发展。同时,我省作为全国磷矿石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在磷矿石加工上主要采取“湿热并举”的方式,生产磷肥、饲料磷酸钙、黄磷、热法磷酸及精细磷酸盐、重钙、硝基磷肥等磷化工产品。目前,针对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磷石膏,提出了磷石膏制建材、磷石膏井下充填、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硅钙钾镁肥三大利用途径,最大化减少磷石膏的产生;针对热法磷酸中的黄磷“三废”问题,黄磷炉渣生产硅微粉已全部利用;黄磷废水通过雨污分流、防渗堵漏、及在线污水处理装置、生产用污水全封闭循环使用,实现了含磷废水零外排;黄磷尾气生产化工产品和余热发电,已实现产业化。
二、关于“将与磷酸铁生产企业耦合的黄磷企业纳入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在限产限电方面给予倾斜”的建议答复
为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石化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产业能置换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工信厅原函〔2023〕24号),拟对黄磷、磷铵等重点产品实施产能置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在积极开展产能核查工作,争取保留更多的黄磷产能指标。同时,我省在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上已初步形成“一核两区”的发展格局,其中“一核”就是以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为核心承载区,充分利用“开阳-息烽、瓮安-福泉”磷矿资源及黄磷产能指标,构建集“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动力或储能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条,已成功吸引贵州磷化、中伟兴阳、湖南裕能等一批优强企业入驻发展。同时,省科学技术厅积极开展磷氟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持贵州磷化集团建设2000吨/年六氟磷酸锂示范线;资助经费3800万元,支持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贵州优势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支持开展含氟电解质及电解液、含氟电解质前驱体制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鼓励黄磷相关生产工艺与磷酸铁材料工艺耦合发展。
此外,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有序用电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运行〔2011〕832号规定,明确各地区在编制有序用电方案时,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纳入重点限制类型。省能源局编制印发的《2023年度贵州省有序用电预案》,也明确黄磷行业属于“两高”可中断负荷,当电力缺口120万千瓦以上时,将对黄磷等“两高”可中断用电企业实施有序用电。因此,“对黄磷生产限产限电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用能紧张时段,不按高能耗企业对其限产限电。”暂不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贵州省有序用电相关管理要求。
三、关于“鼓励现有黄磷企业开展黄磷生产热法磷酸的改造”的建议答复
目前,我省正在积极开展黄磷生产热法磷酸技术改造,推动
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编制印发了《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黔财工〔2023〕35号),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支持磷石膏、锰渣、赤泥等工业固体废物和新能源废旧动力电池、废钢铁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纳入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领域,全力推动磷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目前,瓮安县龙马磷业有限公司、贵州福泉川东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完成黄磷生产热法磷酸改造项目,龙马磷业年产2.5万吨赤磷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年产2.5万吨赤磷生产装置,配套建设2×30000KVA黄磷电炉生产装置等及附属工程)等项目相继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省科技厅制定了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清单,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支持企业加快研发新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拟将黄磷生产热法磷酸改造技术需求纳入新一轮项目指南。
陈前林代表,再次感谢您对我省磷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一步,我省将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优化磷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开阳-息烽、瓮安-福泉磷化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约集聚,不断提升我省磷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磷化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绿色、创新、集约发展。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26日
(全文公开)
(联系人:徐薇;联系电话:18008510739)
相关信息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40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7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2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