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004号提案的答复
黔工信提复字〔2022〕9号
民进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你委对我省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做好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谋篇布局的建议
2021年12月31日,为加快我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全省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主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3个部分内容。明确了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培育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健全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生态等任务,为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3月23日,印发《2022年贵州省大力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对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全年工作进一步分解落实。把“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作为融合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2022年4月12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大对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省大数据局联合印发《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从5G基站建设、打造智能工厂、支持中小企业普及应用数字技术、支持工业企业上云用云等方面为工业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二、夯实新型工业化数字基础,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的建议
目前,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基础设施持续夯实。网络方面。建成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西部地区第1个根镜像服务器节点、第3个国家顶级域名节点,启动建设国家标识解析“5+2”顶层布局灾备节点,累计建成5G基站5.6万个,彻底改变了以往在全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相对落后的局面。平台方面。“贵州工业云”平台成为2018年国家支持的四个区域级平台之一,磷化工、商品砼、酱香酒等行业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级平台,百度、金蝶、用友等知名企业已在我省开展服务,初步形成覆盖区域、行业、企业的多层次平台体系。安全方面。深入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模式,面向大数据电子信息、优质烟酒、现代能源等重点行业遴选贯标示范企业。省网络安全测评中心联合贵州移动等单位,启动建设工信部“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我省获批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等24家大型企业参加试点。融合应用方面。充分发挥贵州云计算中心的地理资源优势,引进培育并重,联合“链主”企业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域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推动工业数据分类分级试点,加强工业数据评估评测、分析验证、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围绕现代能源、健康医药、现代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探索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三、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场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我省着力从5G、工业互联网赋能出发,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全面助力贵州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贵州轮胎5G全连接工厂、贵州习酒5G智慧仓储、凯星液力5G+MA液压变速器柔性生产线、贵州邦达能源谢家河沟煤矿5G+智慧矿山、贵州磷化集团“5G+智慧工厂”、贵州电网梅花山5G实验室覆冰检测、贵州乌江渡发电厂5G智慧厂区等项目建设。2021年,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设备联网上云、数字车间智慧工厂等创新发展工程,全省形成“万企融合”工业标杆项目50个,示范项目500个。
四、加快构建“园区引领、数据赋能、行业融通”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的建议
2021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我厅积极推动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21〕6号),明确提出了各开发区要强化规划引领、理顺体制机制、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合理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厅积极支持开发区完善5G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策划一批“新基建”项目,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开行贷款支持。拟发布《贵州省工业互联网智慧开发区建设指南》,推动开发区数字化建设,带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深化“数字工信”建设,打造“委办厅局横向联通、省市区县园区企业纵向贯通”的公共服务平台,畅通产业、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资源渠道。
五、加速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建议
我省一直以来重视各行业人才培养,近些年不断创新“招才引才”渠道,通过举办线上线下贵州人才博览会、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和开展工程系列职称评审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引进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支撑我省工业领域发展。
一是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为新型工业化领域搭建高端引才平台。截至2022年5月中旬,第十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共收集全省4400余家用人单位5.2万余个人才需求集中引才,其中,新型工业化领域共有755家用人单位发布16116个人才需求;设置“揭榜挂帅”引才专区,引进新型工业化领域领军人才及团队。针对新型工业化等重点产业、重要领域核心技术难题,搭建“揭榜挂帅”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实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紧缺急需人才(团队)精准快速招引。截至5月中旬,全省共收集70个“揭榜挂帅”项目需求,涉及金额96亿元。目前,项目单位正在与省内外人才(团队)对接治谈。
二是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为工业化领域引进高端人才。加大“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政策宣传和引导,对符合条件入选“百人领军人才”和“千人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才,按规定分别给予300万元和150万元奖励支持。截至目前,共评选出七批“百人领军人才”“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34名。其中,工业领域共有35人先后入选我省“百人领军人才”和“千人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和开展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印发《2022年度“技能贵州”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围绕“大数据”战略实施数字技能培训,开展互联网、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职业培训;持续推动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载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9家;继续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作用。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开设有计算机网络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信息专业,累计在校生12863人;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示范作用。支持鼓励院校、企业及相关单位举办工业互联网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印发《贵州省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客观、公正、科学评价工程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目前,我省工程系列分类评审中已对相关领域予以细化,分别备案了通信工程,物流工程、大数据工程等专项评审委员会。涉及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职称可通过参加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或通过参加职称申报评审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工业无源光网络(PON)、时间敏感网络(TSN)、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型网络技术应用部署,推动信息技术网络(IT)与生产控制网络(OT)融合。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完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基础设施;推进标识解析、区块链平台互联互通和行业应用,建设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网络,完善升级大数据安全靶场。
二是引导传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领域、新空间。加快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企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围绕工业特色优势产业,从技术支撑、政策引导等方面引导工业企业深化融合应用,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一批融合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面向重点行业、区域和领域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从单一企业内的局部优化,到整个产业链的全局优化的跨越,进一步释放我省工业行业产能。着力培育“5G+新型工业化”数字化融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和技术方案支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基金等引导作用,对满足条件的重点工业企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缓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和示范。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支持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强化对工业企业上云用云、资源协同、供需对接的促进作用。支持矿产、轻工、新材料、航天航空等产业领域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推动贵州磷化、贵州茅台、航天江南、中国振华等企业率先开展实践,形成行业标杆。提炼产业转型经验,梳理典型应用模式,编制白酒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并争取打造形成团体标准。加快编制数字化转型指引目录,进一步指明不同工业产业的转型方向和重点。
四是大力引进新型工业化复合型人才。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我省从事工业互联网服务工作,搭建“5G+工业互联网”高端人才库,优化外部人才引进,联合高校资源、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加大本土培养力度,培养和凝聚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让人才持续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28日
(全文公开)
(联系人:马兰;联系电话:0851-86811560)
相关信息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40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21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7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2号建议的答复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