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0014349/2021-2064194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1-07-23 17:33:00
文  号: 黔工信提复字〔2021〕62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189号提案的答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189号提案的答复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189号提案的答复

黔工信提复字〔2021〕62号


民盟贵州省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贵州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收悉。感谢对我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关心。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制定产业政策,强化工作部署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黔党发〔2021〕10号),明确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改项目,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慧工厂”。2018年,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 打好“数字经济”攻坚战方案》《贵州省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部署在全省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为推动全省工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了《贵州省工业倍增行动2021年行动计划》及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行动计划,省大数据局印发了《关于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共同推动大数据与传统工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引领行业发展

(一)推动国家智能制造项目建设。2015年以来,我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相关项目建设,将申报国家项目作为鞭策企业加快项目推进、了解行业动态、参与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5年至2018年,共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个,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5个。截止到今年6月,5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均已完成建设内容,通过专家验收,形成了在行业内可推广借鉴的智能制造方案与新模式。

(二)在智能制造关键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近年来,省科技厅按照设备、单元、车间、企业、协同的层级系统布局,实施了“铝电解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无人工厂(典型机电组建多品种大批量柔性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及应用示范”等专项,逐步突破智能管控软硬件、工业机器人的研制,流程型制造关键工艺智能化,离散型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到最终打造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全程全厂无人化的智能工厂。

(三)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万企融合”标杆项目。为扩大试点示范范围,充分放大示范效应,我省在积极争取国家试点示范的同时,大力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工作。2015年至2019年,我省遴选了航天控制技术、振华新材料等41户制造业企业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并将试点示范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经验和做法汇编成《贵州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案例集》,对扩大智能制造影响力、聚集推进合力、形成带动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8年至2020年,全省形成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标杆项目169个、示范项目1844个,带动3321户工业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编制《贵州省“万企融合”省级标杆项目汇编》并向全省印发推广。

(四)支持智能制造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明确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作为支持方向,通过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装备制造、电子、化工、冶金、有色、医药、建材、轻工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十三五”期间,共支持智能制造项目35个,支持金额6980万元。全省大数据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46亿元,建成贵阳·贵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开通5G基站20721个,通信光缆达到135万公里,互联网出省带宽1.7万G,数据中心服务器标准机架承载能力18.6万架。

三、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支撑行业发展

(一)强化软硬件建设。一是支持我省现有2个省部级平台建设,分别为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和半导体功率期间可靠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大学)。二是支持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分别为贵州大学机械工程以及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校机械工程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大数据学科与技术学科群”);贵州师范大学机械工程以及学科硕士点;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理工大学等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机械工程本科专业。三是“十三五”期间,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批复智能制造项目40余个。

(二)加强行业领军人物培养。通过多年努力培养,我省现有智能制造业相关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3人、贵州省省管专家6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2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7人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

(三)加强校企人才共育。积极推动产学研发展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是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从社会培训、中职高职到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统计局共建大数据统计学院,与阿里巴巴、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建设大数据学院,联合培养实践型人才。二是遴选十大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支持鼓励大数据企业、相关机构积极建设并申报十大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人才培养优势,为大数据人才提供实践场景,加快破解大数据产业人才瓶颈。三是培育智能制造实训基地。2018年,为加快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我省遴选了贵州大学、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振华新云3个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智能制造架构师等专门人才提供培养条件和环境。四是强化人才培训培养。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相关高级研修班、“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比武、技能培训等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充分调动全省各单位、院校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中企业重视和发展智能制造,快速引进、培养形成梯次的高端制造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全省职工、师生队伍的技能水平。

四、搭建多元化平台,打造智能制造生态

(一)布局建设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中心1家,布局建设了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博弈决策与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互联网+”协同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等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机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数控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个性化产品网络制造技术应用研发中心、贵州省中小型数控磨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效驱动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二)建设“贵州工业云”。2016年,贵州航天云网公司“贵州工业云”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充分发挥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和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特点,打造和推广应用贵州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贵州工业云”入选工信部“2019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2020年工业互联网优秀试点示范推广案例”,为工业企业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培育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一是成立省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充分发挥产业联盟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调研评估、数据统计、技术指导、标准培训等,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二是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目前有成员17位。近年来,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参与我省智能制造工作,在推动产业发展、项目总体方案设计、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咨询和服务。三是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遴选凯山石油仪器、航天云网、江南航天信息通信3家企业作为我省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企业为省内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服务,并提供解决方案。

五、关于加大军民融合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省积极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加快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推动军地资源共享。一是完善军民融合配套政策。完成《军用技术转民用推荐目录》、《协同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目录》、《军民两用设备设施资源信息共享目录》等配套政策编制及印发工作,推动军民资源共享,加快军民技术与产品双向转化。二是推动特殊轴承产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与浙江天马集团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支持贵州天马虹山轴承公司提高企业研发制造能力,培育和打造有竞争力的特殊轴承产业集群。三是通过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振华新云、乌江机电等军民融合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军地协同保障、国防科技工业服务保障等6大领域14个方向对我省军民融合项目进行专项支持。四是打造军民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军民融合云平台系统架构及功能设计,开展军民融合云平台在云上贵州部署工作;支持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建设航天武器装备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

结合委员提出的建议意见,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着力推动智能制造水平总体提升。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十四五”规划,对我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开展研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二是以传统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引领,以智能制造项目为载体,按照企业实际需求,优先在化工、铝及铝加工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贵州轮胎厂智能制造提升经验;积极支持贵州磷化集团等磷化工企业加快工艺流程、生产运行等环节智能化改造;积极支持华仁新材料等企业开发应用电解槽仿真智能控制系统,加强对电流、氧化铝浓度等关键指标的监测和调制,提高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结合铝加工企业运营的实际,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全过程管理智能控制系统,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三是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对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开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和保障。四是积极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推动我省现有企业围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配套需求,研发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机、齿轮、轴承等配套产品。

(二)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活动,征集智能制造领域创新需求,列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组织产学研合作,开展相关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助行动,帮助有条件的企业搭建创新平台,牵引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复审。在离散制造领域重点推动无人工厂、柔性制造等智能制造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在流程制造领域重点开展制药、化工、特色食品加工等智能制造研究与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基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智能制造领域整体技术提升。

(三)做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继续支持发展贵州智能制造业相关学科和科研平台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对贵州智能制造业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遴选一批智能制造业企业中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产业导师,进一步推动校企(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持续创新和全面合作,切实提高产业导师指导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继续研究从社会培训、中职高职到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实践型人才。继续支持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大数据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人才培养优势,为智能制造人才提供实践场景,加快破解产业人才瓶颈。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7月15日



(全文公开)

(联系人:杨娟,联系电话:0851-86892907)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