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有门路 工业企业显担当——贵州省工信系统开展劳务就业扶贫纪实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省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

  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切实增加劳务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今年5月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统筹“八个一批”,坚决打赢劳务就业脱贫攻坚战。

  其中,工业企业吸纳解决一批,由工信部门牵头开发用工岗位10000个。

  全省上下工信部门迅速出击,奋力作为,共开发出全省工业企业新岗位16597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7月22日,已完成就业岗位10539个,建档立卡户1608人,促进就地就近就业8500多人,为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有效支撑。

  一直以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高度重视就业扶贫工作,强化责任担当,深入群众、基层、一线,先后到各市(州)、贵安新区开展工业企业劳务就业扶贫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贵州探索出一条劳务就业扶贫的路子:以十大工业产业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联动,大力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项目,挖掘和开发劳动力用工需求,动员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

  市州工信部门积极响应,及时召开工作部署动员会,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同时,动员工信干部当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宣传员、服务员、联络员”。

  工业企业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担当意识,承诺2020年不让一个员工“掉队”,确保员工有事做、不失业。尤其在疫情期间,贵州工业企业挑起就业大梁,开发就业岗位,全力保障贫困群众收入稳定。

  在遵义市,贵山红食品有限公司新增52个岗位,全部用工来自公司3公里处的“新蒲新区幸福小区易地扶贫搬迁点”;艺森包装有限公司为“播州区苟江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解决520个农民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29人。下半年该公司将再投入一条生产线,预计新增100个就业岗位。

  在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海螺水泥厂新增22个岗位,其中7人来自就近移民扶贫搬迁点。

  在毕节市,贵州盈利玩具有限公司安置了工厂附近的“光明小镇·幸福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农民工280多名,下半年全部达产后,将再新增300人就业。该企业入驻,帮助周边绝大部分贫困家庭成功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安顺市,亿辰建筑有限公司是大连市人民政府对口帮扶安顺市的引资企业,该企业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基层社区号召,新增就业8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人。

  在六盘水市和黔东南州,贵州中大方正水务环保科技公司和贵州汉豪电气有限公司等采用了“轮休”就业模式,达到稳就业、保岗位。

  这些工业企业在“非常时期”向贫困群众抛出“橄榄枝”,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大担当。

  据介绍,自启动就业扶贫工作以来,全省工信系统高度重视,围绕“五个着力”“五个全力”做足就业扶贫文章,在工作部署上有行动,在责任落实上有方法,在促进就业上有成效。

  ——着力增加易地扶贫搬迁点劳动力就业,全力保障搬迁户收入稳定。

  ——着力开展稳就业政策宣贯,全力提高企业责任担当意识。

  ——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着力贯彻落实各种惠企政策,全力优化要素配置。

  ——着力发挥对口帮扶企业作用,全力保障周边居民就业脱贫。

  接下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采取“四强化一加强”举措,继续做好工业就业扶贫,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上下衔接。继续配合省就业办,做好人岗匹配服务工作。

  强化资金支持。运用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十大工业产业资金、省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等,把企业新增就业和使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情况作为本年度资金申报的前置条件。

  强化政策宣导。利用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开展就业扶贫相关政策宣传,促进就业扶贫。

  强化龙头引领。充分发挥十大工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性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劳务收入。

  加强技能培训。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星光”行动,围绕就业技能、实用技术等,继续开展好中小企业“星光”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微信 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