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发展、拉动增长、融合创新的支撑性、示范性、带动性核心产业。其中,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现代化工、优质烟酒等产业迈上2千亿元级台阶;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达到千亿级。
为深入推进振兴行动,6月18日,省领导领衔推进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联席会议办公室权威发布最新阶段性成果——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各自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贵州省基础能源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贵州省现代化工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一揽子子方案。十大产业立足自身特点,分别给出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
如今,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方向既定、路径清晰,如同振兴贵州经济的十艘航母,正昂首驶向美好的多彩贵州崭新未来。贵州日报根据每个子方案内容,梳理出核心信息,以飨读者。
1、贵州省基础能源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煤炭1800亿元。
到2022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其中煤炭2000亿元。产值500亿元企业1家,产值50亿元企业10家,产值10亿元企业20家,产值1亿元企业100家。
重点任务:
提高资源配置与产业振兴协同性。
大力提升煤炭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
强化科技引领带动作用。
推动煤炭行业绿色发展。
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
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产业加快发展。
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推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提高基础能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协调和责任落实。
强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手续办理。
强化矛盾纠纷化解和矿界重叠问题处置。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激励约束考核机制。
2、贵州省现代化工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
2020年目标。全省现代化工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其中,磷化工行业产值预计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预计170亿元以上。
现有产品市场进一步巩固改善,产学研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重点企业债转股工作成效初显,重点龙头企业整合重组工作基本完成,绿色化发展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2022年目标。全省现代化工产业支柱作用进一步发挥,带动效应凸显,工业产值预计达到20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市场排位位居前列,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我省成为全国主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重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兴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重点任务:
坚持稳中求进,确保完成各年目标任务。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加快转型升级,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绿色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保障措施:
强化政策支持。
做好要素保障。
强化企业服务。
3、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0亿元。
到2022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60亿元。
重点任务: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提升基础配套能力。
坚持技术创新支撑。
保障措施:
构建组织领导体系。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强化产业政策扶持。
加强融资服务支撑。
推动人才培养引进。
强化工作监督落实。
4、贵州省优质烟酒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
烟草产业
2019年,全省卷烟工业产值达到365亿元。
2020年,全省卷烟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烟叶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
2022年,全省卷烟工业产值达到420亿元,烟叶销售收入达到145亿元。
白酒产业
2019年,全省白酒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
2020年,全省白酒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2022年,全省白酒产业产值达到1580亿元。
重点任务:
烟草产业
强化原料高效供给。
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品牌发展水平。
大力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积极拓展市场渠道。
白酒产业
融合化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层级化打造企业梯队。
精准化加强要素保障。
持续化加强品牌打造。
工作要求:
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责任落实。
强化监督检查。
5、贵州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
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完成820亿元,力争形成1个400亿级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415亿元,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骨干企业100户;电信业务总量3700亿元;初步建成“一云一网一平台”公共支撑体系。
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完成1000亿元,力争形成2个100亿级、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500亿元,累计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骨干企业200户;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000亿元;完善“一云一网一平台”,初步构建产业培育、政府治理、服务民生的大数据发展体系。
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完成1200亿元,力争形成3个100亿级、1个600亿级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口径)收入完成600亿元,累计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骨干企业300户;形成数据驱动的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
发展路径:
创新发展行动。
产业强基行动。
生态补链行动。
协同发展行动。
引智引商行动。
培优育强行动。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调度推进。
加强资金保障。
推进降本减负。
加强宣传推广。
强化督促检查。
6、贵州省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6400万千瓦左右,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13%,全省发电量2500亿千瓦时,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总产值达到1650亿元。
到2022年,全省电力装机7000万千瓦左右,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15%,全省发电量2900亿千瓦时,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保障措施: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政策保障。
强化能力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
优化发展环境。
重点任务:
深入实施火电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水电优化发展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新能源有序开发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电网结构强化提升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电力市场拓展壮大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电力体制改革行动计划。
7、贵州省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目标:
从2019年到2022年,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增长发展目标分别为:
2019年,完成产值1060亿元,增长10%以上。
2020年,完成产值1200亿元左右,增长12%以上。
2021年,完成产值1320亿元,增长12%以上。
2022年,完成产值1500亿元左右,增长12%以上。
重点任务:
建立一个省领导领衔的推进机制,高起点谋划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推进千企引进、千企改造“双千工程”深度融合,促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标准转型升级。
实现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以工作链传导、产业链延伸推动价值链提升,促进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发展基金、人才队伍“四位一体”,高效率保障要素供给。
保障措施:
优化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强化部署,层层落实责任。
抓好干部培训。
强化发展督办考核。
落实追责问责机制。
8、贵州省健康医药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目标:
2019年,全省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到2020年,全省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80亿元。
到2022年,全省健康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250亿元。
重点任务:
围绕四大板块,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聚焦五个关键环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坚持四条路径,推进产业提速发展。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政策落实。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督促检查。
9、贵州省新型建材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050亿元。绿色化改造初步完成,结构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得到快速发展;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行业清洁生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等绿色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2022年,全省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250亿元。国际国内同行业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崭露头角,产业整体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企业深度融合,现代新型建材工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重点任务:
加快企业升级改造和绿色智能制造步伐。
大力发展新型产品。
推动石材产业发展。
鼓励发展建材新兴产业。
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逐步延伸服务领域。
加强产业自主创新。
关键技术与产业融合。
保障措施:
强化要素保障。
严格执法监督。
加强行业自律。
10、贵州省基础材料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产业总产值达到1190亿元,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速在9%以上。产品序列更加丰富,产业链延伸取得积极进展,主导产品附加值得以提升,新材料产业规模有序提高,产学研用体系初步建立,生产力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
到2022年,全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340亿元,增速达到10%;供给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果,供给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显现,产学研用体系日益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显著提升。
重点任务:
坚持“强链拓幅,培育集群”的思路,集中发力用力,重点打造铝、锰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培育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按照“夯实基础,规模提升”的思路,坚持守正创新,优先推进钢铁及其制品、钛及钛加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坚持“优化布局,渐次调整”的思路,着力扶优汰劣,推动铁合金、工业硅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黄金、锌等产业有序发展。
按照“补齐短板、精准施策”的思路,聚焦关键环节,突破制约瓶颈,充分发挥要素资源优势,为促进基础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保障措施:
聚焦重点强化资金支持。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认真落实优惠政策。
强化产业研究和协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