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以上,比“十二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以上——民营经济成为黔西南发展重要增长极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民营经济取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稳增长、育产业、增就业、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民营经济呈现出总体规模扩大、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活力进一步激发等发展态势,已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谱新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显示:预计到“十三五”末,黔西南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4.3%,占GDP比重达60%以上,比“十二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以上。

  ——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三五”以来,国家、省、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强劲增长,全州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茁壮成长。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2020年全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4万户以上,比“十二五”末净增加10万户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构成黔西南州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

  ——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黔西南州成立以州长为组长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二十八条措施和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每年组织两次营商环境测评,以结果和问题为导向,全面打通营商环境“堵点”,治理“痛点”。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权力70项,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六大专项行动”,建立州法院院长、州检察院检察长、州公安局局长、州司法局局长和商会会长“五长”联席会议护航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投资活力进一步激发。出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政策措施。出台《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州党发〔2018〕3号)、《黔西南州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州府发〔2018〕15号)等文件。做好社会资本市场准入服务工作。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进社会资本在黔西南州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培育新兴民间投资领域。我州建立了黔西南州推进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黔西南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规划(2017-2022年)。简化民间投资项目审批程序。严格执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进一步推进10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我州有90个项目纳入全省10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

  ——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全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税收优惠政策情况,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州按照收费项目只减不增、收费标准只降不升、收费范围只缩不扩的原则,开展涉企收费清理,进一步巩固近年来涉企收费清理工作成果,对已经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再征收,已经降低的收费标准执行到位。全面取消或者停征机动车抵押登记费、房屋转让手续费、婚姻登记费等等4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严格落实《省道路运输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取消营运车辆二级维护强制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黔运车〔2019〕6号)《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物价局关于发布贵州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黔财综〔2019〕42号)要求。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印发《黔西南州清理规范转供电加价行为切实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负担工作方案》,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已开通管道燃气及LNG气源的县、市、区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开展天然气输配价格定调价工作,落实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95%结算)和用气成本政策。

  ——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强。黔西南制定出台促进银行机构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引导将更多资金投向民营中小微企业。极搭建“政金企”融资对接平台,落实差别信贷政策,建立健全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出“黔微贷”“贵工贷”、“小微快贷”等金融产品。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印发了《黔西南州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建立州政金企融资对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州政金企融资对接工作和融资对接平台建设;州政府领导率州相关部门赴各县(市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政金企融资对接,组织相关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积极开展“百行进万企”行动,以“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活动为契机,增进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相互了解。

  ——企业服务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下达州级预算支持各县(市、新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县域全覆盖。同时抓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能力提升项目14个,并获省级专项资金、州级专项资金支持。组建由政策专家、优秀企业家、企业高管、高校老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企业服务志愿者专家库,为民营企业开展咨询、培训等服务。组织企业参加中央、省级线上、线下培训,帮助企业争取“星光培训工程”“人才培育工程”资金,围绕刺绣、蜡染、玉石雕刻等民族民间工艺、种养殖等产业技能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开展培训3590人,帮助提升企业管理和人才支撑水平。

  民营经济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十四五”期间,黔西南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民营实体经济,着力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改革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营造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不断提高民营经济规模。

  凭借黔西南州资源、能源、地方电网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现有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发展为基础,支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提质增效,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产业大招商的作用,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农业企业进坝区、工业企业进园区、服务业企业进城市和景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铝精深加工产业、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链。聚焦茶、中药材、食用菌、精品水果、生态畜禽等绿色有机农业,打造农业种养和加工产业链。围绕生态、文旅、康养和商贸物流,积极培育文旅精品旅游产业和流通产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强品牌培育,提升民营企业竞争能力。

  完善各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树立政府质量奖标杆,鼓励各行各业提升质量、追求卓越,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品牌价值高的企业和品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质量品牌孵化机制,精准实施中小企业质量品牌建设帮扶措施,培育壮大新生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和扶持企业申报注册国家及本区域著名商标、原产地标志等,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持续推进“普安红”“兴仁薏仁米”等品牌建设,提高区域民营企业品牌影响力。

  ——健全创新机制,增强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合作。加强创新示范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小微基地和特色载体智慧化、生态化发展,引导催生一批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一批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和公共研发检测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才资源市场,满足企业共性需求,强化人才支撑。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人才培养,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资源,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鼓励公职技术人员到民办机构领办或参与技术研发、项目攻关工作,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增强融资能力。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民营企业意见建议诉求渠道,集聚涉企服务资源和优质社会化服务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推动业务办理全流程革命性再造,拓展“贵人服务”政务服务品牌。开展“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坚持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让企业和客商感到安心、舒心、放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 微信 微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