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始终把“工业强州”作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今年以来,黔东南州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做大做强十大工业产业,助推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1-4月,全州规上工业企业总数242户,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9.28亿元,全口径十大工业产业实现产值97.23亿元,其中现代化工产业完成工业产值5.33亿元;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4.57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0.47亿元;优势轻工产业实现产值1.68亿元;民族工艺品产业完成产值0.6亿元;生态特色食品和酒产业实现产值6.8亿元;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产值16.03亿元;健康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亿元;清洁高效电力基础能源产业完成产值24.3亿元,基础材料产业完成产值25.52亿元。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全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黔东南州十大重点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工作方案》《黔东南州十大工业产业2020年行动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明晰发展方向、确定重点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等,到2020年,全州重点产业总产值达到44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22年,全州重点产业总产值达到62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千企业改造”工程,引导和支持州内现有企业提升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整体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造企业100户以上。目前,从江明达水泥、其亚铝业、岑巩兴隆碳素、凯里闽源锰业、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2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以“千企引进”为抓手,抓项目增量。立足黔东南州特色资源,依托“两个宝贝”,围绕铝加工、钡化工、民族医药、碳素产业、林农产品深加工、大数据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围绕“两茶”、蓝莓等特色食品,围绕银饰、刺绣等民族工艺抓紧谋划项目,主动对接大型央企和各地工商界人士,尽快引进落地一批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增量。目前,明钧玻璃产业园、三穗恒铝科技二期、镇远安兴电子等23个5000万元以上拟建重点项目正协调完善前期工作,各项工作时序推进。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认真落实企业减免税费政策,2019年以来,全州共为十大工业产业企业减免税费20多亿元,企业受惠面达100%。积极帮助十大工业产业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019年以来,全州共为企业从上级各口争取到各类专项资金补贴共计21000多万元。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协调解决贷款超过9亿元,拿出了1000万元专项用于疫情下中小企业贴息,还设立了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疫情下贷款资金池,按1:8撬动金融机构放贷十大工业企业。截止目前,全州共推荐165家企业申报工业项目,总投资额70.78亿元,拟申报资金5.46亿元,已有113个项目进入省级评审环节,从江凯迪、榕江金宇两个项目已获得1480万资金支持;贵州天苗、博友劳保、欣紫鸿、碘雅四家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获贵州省第三批资金奖补。
四是做优企业服务。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大行动,重点围绕证照分离、市场准入、用地审批、要素保障、大数据服务等30个方面,着力解决服务不到位、效益不高、办事繁琐等问题,持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高地”,筑牢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截止目前,全面接入云上贵州“一朵云”,能够实现云上贵州“一朵云”为全州提供服务。建设了云上贵州黔东南专区,丰富了共享和开放平台内容,自建系统全部迁入云上贵州黔东南云。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州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9.4%,基本实现使用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证照,全州政务服务网事项已覆盖全州16个县市。全面接入全省智能工作“一平台”,推动州级数据系统接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共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商营业执照可在网上直接申请办理,自助打印、邮寄送达,实现“零跑腿”办理。
五是做强平台建设。以抓好治理“僵尸”企业专项行动、园区闲置土地和空置标准厂房清理处置专项行动、集中治理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业招商“大比武”专项行动、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服务建设专项行动、“千企改造”工程专项行动等为抓手,加快园区供电、供水、排水、道路、通讯、物流及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园区建设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承载力强的工业发展平台。截止目前,累计清理僵尸企业103户,清理闲置土地3235亩,已收回1013亩。清理空置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其中占而未用面积5.3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园区环保问题整改,基本完成10个园区依托1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评估论证,新建黄平、天柱、黎平、台江等4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全州园区涉水企业420户,污水进入园区的企业达到408户,纳管率达到96.68%。